作品被翻成超過20種語言!
《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暢銷作家凱莉‧芮默兒 寫出你最深層的愛與傷痕
過去不曾說出口的痛與悔恨,
就算為時已晚,我還是要向你們告白。
【故事介紹】
吐露真相會讓已經殘破不堪的家徹底毀壞,
保守祕密會讓她的心四分五裂,她是否該說出口?
失去了丈夫,我頓失依靠,曾經幸福的家庭轟然瓦解,
奇怪的是,想起大衛,我並不怎麼哀傷,更多的是恐懼
──他死了,而我安全了,但我依然害怕。
為了可愛的女兒,我必須拋開那些流言蜚語,重整旗鼓,
但如果艾薇說得是對的,是我想錯了呢?
是我逼他的,是我激怒他……真的嗎?
失去兒子後,我頓失人生意義,深陷絕望深淵,
我的寶貝是如此完美、熱情,對待妻子更是呵護備至。
外頭的謠言甚囂塵上,但那些不可能是真的,
我很清楚兒子的為人,大衛是無辜的
──絕對是那女人,奧莉薇亞的錯,
畢竟身為一個母親,不就是該相信自己的兒子嗎?
在作者栩栩如生的筆下,我們看到了愛的偉大,也清楚看見愛是如何變質,轉化為狠戾的武器。而當真相水落石出,不禁使人深思: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又有多少椎心刺骨的傷害,是以愛為名?
****************************************************
【心得】
本書是講婚姻內的家暴,但故事一開始施虐者就已經死亡了,暴力事件已經是過去式。
劇情以雙線交錯呈現,一是受虐女子在事件後展開新生的恢復過程,另一條線是施虐者的母親;也就是婆媳兩人於不同身分來講述這事件。
先講我很有感觸的婆婆這一條線,這部分是從婆婆年輕時說起。
艾薇是個優秀的女子,剛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時卻因不小心懷孕只好匆匆進入婚姻。她對丈夫並沒有多深的愛,所以總有那麼點不甘心,覺得自己為婚姻犧牲。還好很快地在兒子大衛出生後得到滿足,看著出色的兒子,一切都值得了。
以艾薇(婆婆)的視角,我們看著大衛(施虐者)從出生至求學、戀愛、結婚。看到這位母親有多用心且疼愛、信任兒子,認為他是天底下最棒的。
所以她會為了兒子的成績爭議向學校據理力爭,所以兒子的交友出狀況一定是那女孩不自愛,是女孩不知珍惜,不知道自己得了天大的好運才能獲得這麼好的男人。「我的兒子很乖,一定是別人的錯」,這話就是她的心聲。但她不是一般愚婦,她是克制的,不喜歡兒子的女友、老婆,還是警惕自己不要出惡言,只是偶而會忍不住跟兒子對方說
另一條線是受虐妻子。
和她婆婆很相似----她也是一個優秀獨立的女孩,大學成績很好教授希望她繼續深造,但最終為愛情而放棄,進入了愛情的墳墓。
不止這婆媳為婚姻「犧牲」模式相似,其實現今社會仍有很多女性走進婚姻(不管自願或被迫)放棄了興趣志向,丈夫和兒女是生活唯一重心。
如書中這位受虐女子,無論婚前是怎樣的精彩出色,婚後都像是二次投胎,一切歸零重來。生活目標都託付在別人身上,之前的聰明自主對照後來受虐卻一再隱忍有很大的落差,前後不像同一個人,是愛情讓人失能嗎?
艾薇的好寶貝長大後成了家暴者,以事後諸葛來看,自然能指出幾個關鍵點能怪她教育方法不對,以致塑成兒子的不健全人格。
但客觀的說,我認為這位母親也不算太誇張(以八點檔長壽婆媳劇來看,艾薇已經是很克制理性的婆婆了),因為是教育實在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就算專家教育自家孩子,都很難拿捏輕重。每個孩子性格不同,得到的成果也不一樣。同一種教法可能教出有志向上青年,也可能變成偏激分子。
養育兒女不容易(或者得要點運氣,明明就有很多隨便養隨便大的好孩子),一不小心就太嚴格、一不小心又是溺愛。一旦出了問題,社會輿論責怪的經常是母親,比方說「媽寶」,都是母親寵溺出來的。
前幾天看新聞,狄鶯要退出演藝圈,以照顧孫安佐為重心,「直到他長大」。
我想她當然也知道為人父母得學會理解與適時放手,可是真的不容易,不管怎麼做外界都有話可說,就像父子騎驢。
PS.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不錯,採用婆媳兩代女人的面孔;而英文版本封面也很好,是本書最讓人感傷的一幕。
【作者簡介】
凱莉‧芮默兒Kelly Rimmer
榮登《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暢銷作家,作品被翻譯成超過二十種語言出版。
她住在澳洲農業地帶,家中有丈夫、兩名子女以及毛小孩。
寫作之餘的閒暇,她經常在咖啡館偷聽陌生人交談,這叫蒐集資料,不是好管閒事,真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