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多華的旅遊重點就是上面這地標建築---大清真寺,
雖說是清真寺,因為政治的關係,其實已經是天主教堂了。
這建築外觀和內部風格很不相同,很難聯想。
這篇就先把外觀繞一圈~
清真寺南面入口外觀是很簡潔拱造型,猛一看以為像雲南石窟
其實是一個個陽台
哥多華一開始是羅馬人統治,後來曾被摩爾人攻佔,商業經濟繁盛,成為當時歐洲最開化的城市
當時就有路燈照明,早了倫敦700年!
城內有千座清真寺、600多個公共浴池、皇宮、修道院、大學和幾位著名的猶太學者......
歷經多次政權更迭,多元文化呈現在這座具宗教政權代表意義的地標建築上特別明顯
比方說這西面,除了原來的回教式樣,20世紀又加了天主教風格
清真寺被後來西班牙國王改成天主教堂,回教的鐘塔上還加上十字架
兩種極端的宗教象徵集於一身,很難想像吧
鐘塔上是誰我忘了?我猜不是瑪麗亞就是拉斐爾天使
我這散光加近視,覺得像是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插旗動作
清真寺中庭內有一片柑橘園
柑橘樹就是這城市的市樹,不只是這清真寺圍牆內,整個城市沿街到處都有
但這品種很難吃,所以沒人會採來吃
領隊細細講解如何分辨這個橘子品種,但我慧根不夠,就是看不出哪裡不同
清真寺內有清潔工維護環境還算好,在城區街道果子落滿地,不美觀又沒經濟價值,覺得實在不太適合當路樹
舊的樑木拆下來,掛在牆上當造型
迴廊本來是女性的祈禱處
台灣近年很流行彩繪村,
可每一村都是龍貓、海賊王或耕田老牛,看多了印象混淆
而歐洲他們的建築就能很自然的畫出自己的風格
搭配本身建築又不突兀
晚餐時,領隊又說了要免費夜遊
我沒聽清楚到底要去哪
秉持著絕對不浪費旅費的一貫精神
管他是哪裡就跟出去了
等走到清真寺後門附近
覺得好眼熟卻不敢認:又走到清真寺了?
領隊:本來就是要來清真寺夜遊啊 → →
ㄚ芬:欸???
領隊:那你以為要去哪?
歐洲街道夜晚都很安靜,七八點店都關得差不多了
就算大城市也是
街頭靜悄悄 感覺整個城市都睡了
剩我們這隊人馬
白天看到的景
晚上燈光照射顯得更立體感
這座清真寺外觀雖然有各種宗教文化加工成複合式風格
但對我這沒藝術涵養的人來說
和一般建築古蹟也沒太大不同
依舊屬於容易遺忘的"長相"
但
清真寺內可就驚人了!!!!
保證看過絕對不會再跟其他古蹟混淆
下一篇就寫清真寺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