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試讀】《我32次的放療,與吃喝玩樂:一段罹癌者的自我探索之

可以活多久,是命運;
活得好,是我的自我,我的意志,我的價值。


授課三十多年的法律系教授,退休移居台東的自由人
將應對癌症治療的思想流動寫成一場嘉年華式的吃喝玩樂
一段對於身體、心靈、生死、生命意義的哲學沉思──

如何看待生死?
一個人的生死命運,是上天給他最大的考題,讓他去回答,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而一個人是用他在生命一路上的摸索與實踐在回答關於我是誰的考題,同時呈現他的存在意義。就此而言,罹癌是一個讓人填充自我意義的機會。

未來會怎麼樣?
面對生命難關,人唯一應該負責的事情,是過好當下的生活,也就是找出自己面對未知之路的基本哲學。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和以往一樣繼續快樂過日子。

要用什麼方式活著?
人到最後勢必是用自己全部的哲學去面對自己專屬的人生艱難。如果快樂是人生最後的原則,那麼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艱難,我可以想像得到的不二法門,只可能是堅持用快樂的態度來度過不快樂,用無懼的態度來度過恐懼,否則這世界上無數身陷痛苦而無法翻身的人,還能依靠什麼來脫離痛苦?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黃榮堅
面對人生艱難的理性與感性
如果你沉浸過他的法律學說,你會在他面對癌症的姿態中看到那樣的意志和價值!

 

【心得】

看到書名時,以為會是有點悲傷中勉強積極調性的化療生活記事,比方描述病痛與身體狀態。沒想到本書完全顛覆我的想法,這是一本讀來很舒服很自在的生活散文,簡直像是退休後南台灣生活散策。

對我這台北俗來說,作者所描述的見聞就像南台灣生活旅遊導覽,這些平實逸趣人文風景讓我很嚮往,當然更羨慕的是作者的生活態度和思想。這不只是身體有恙的人生活記事,也能讓所有人都有所啟發。

 

作者是退休的大學法學教授,本書是紀錄他在癌症復發安排了32次放射性療程時的生活和想法。

他不是醫生,他和我們一般人一樣,對於癌症的治療和理解不具專業,都是因自身需求而蒐羅得知的資訊。書中偶爾一些對醫藥的想法,但不多,不是久病成良醫那般分享似真似假GOOGLE得來的知識,所以若是想從中得到這方面的幫助是會失望的。

 

作者退休後住台東,因為需要在高雄醫院接受癌症放射性治療,與妻子暫住高雄。本書是記寫他搭車來往醫院途中,或是在治療空檔日子開車繞訪山回台東的見聞。其中透出的生活思想很讓我欽服,關於生死、如何活在當下、選擇甚麼樣的方式活著,顯露出作者深具哲學理性又不失感性的心性和意志。

 

 

人終究得自己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別人再愛你也無法替代你活,所以必須建立開闊豁達的心志來面對生活。如同書名,作者決定要用嘉年華式的吃喝玩樂來度過這段放射療程。我很喜歡本書,也分享其中一段予各位:

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艱難,我可以想像得到的不二法門,只可能是堅持用快樂的態度來度過不快樂,只可能是堅持用無懼的態度來度過恐懼,否則這世界上無數身陷痛苦而無法翻身的人,還能依靠什麼來脫離痛苦?

所謂嘉年華式的吃喝玩樂,其實就只是一個儀式,一個集體狂歡的形式:如果對於快樂的堅持是那麼困難,那麼就學會遺忘的藝術吧!至於一開始的問題,人生的一切苦痛是不是可以藉著如此的形式而消失?那是每一個人自己的問題。在吃喝玩樂的儀式底下,你可以選擇喝酒,也可以選擇不喝酒,你可以選擇和人群一起瘋狂跳舞,也可以選擇一個人沿著河邊慢慢走。

重點只有一個,就是選擇放掉痛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榮堅
1951台灣台北人,德國波昂大學法學博士。出國前曾任律師,回國後曾任輔仁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刑法。學說基本態度在於從自然人性的延伸詮釋法律的內涵,拒絕反思想的法律文字轉貼文化。主要專業著作有《基礎刑法學》、《刑罰的極限》等書。
2015退休後離開台北,居住於屏東縣內埔鄉,兩年後移居台東。現為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從事自由寫作,著有2017《靈魂不歸法律管》、2023同名書之全新增訂版。
喜歡游泳、健走、旅行、閱讀和寫作。夏天喜歡冰拿鐵,冬天喜歡黑咖啡。不喜歡講話。

相關著作:《靈魂不歸法律管:框架世界底下一個法律人的逃脫記事》《靈魂不歸法律管︰給現代公民的第一堂法律思辨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ㄚ芬 的頭像
    ㄚ芬

    傳說中的樹洞

    ㄚ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