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年前才和學歷史的親友聊到日本人拿了莫那魯道和阿依努人(昔稱「愛奴人」)的屍骨去研究一事,正巧就拿到這本以阿依努人為題材的小說,真是巧極。
《熱源》是歷史小說,人物與歷史都是可考據的。主要講一個被強迫當日本人的阿依努人,和一個被強迫當俄羅斯人的波蘭人的民族悲情故事。
閱讀本書後才知道除了我們台灣與國際上幾個較知名的民族問題以外,原來我自以為已經很熟悉的日本都有這麼一支----不認為自己是日本人、卻硬被歸化的族群。
時代背景在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之間,在俄羅斯稱為「薩哈林島」,而日本則稱為「樺太島」(就是如今的庫頁島)這地方的故事。
這島嶼地處俄日交界地帶,因此兩國各主張擁有所有權,歷史上也曾數度易主。
但其實當地人----阿依努人並不認為自己屬於蘇聯或日本,只是沒人在乎他們的意見。
兩大國協議就逕自決定了此島人民與地權的歸屬,『把村民的故鄉當成自己的東西擅自送給了俄羅斯』。
阿依努人被強制從薩哈林島(樺太島)移居北海道,又禁止他們使用賴以維生的狩獵與捕魚技能和母語。
日本政府的統治手段剝奪他們傳統生活方式及各種權力,也以教育方式泯滅特有文化和語言。致使他們沒有自立能力,像被豢養著,卻只是次等公民,常被日本人歧視,認為他們低劣野蠻。
本書主角在多年後申請回家鄉,還得取個日本名字才能拿護照回自己祖地樺太島。而他的心心念念的家鄉並沒被擁有者珍惜,已淪為俄羅斯流放犯人的島嶼了。
另一個主角出生於立陶宛,他因為戰爭被強迫成為俄羅斯人,同樣不准再使用波蘭語,因政治活動被捕流放到樺太島。
想回自己家鄉的阿伊努人如此困難,而想當波蘭人的另一位主角卻因流放強迫留在這裡,真是諷刺。
禁止母語、把傳統文化歸為野蠻低俗的手段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不說遠史,如今閱聽新聞仍可見大國採取種族集中管理與文化壓迫事件,而我這經歷過說台語要罰錢的人讀本書更是心有戚戚焉。
但凡政治歸順同化統治就少不了這幾項方式,簡單卻有效。
好奇略查了一下相關新聞,發現經過百年後,現今阿依努人的地位終於略有提升了----日本在2019年放寬了阿依努人捕魚狩獵的限制,也配合即將到來的奧運開立阿依努博物館。只是是否太晚?以台語為例,才壓制了幾年,我家下一代----我的子姪、外甥們都已經不會講台語了,聽懂都有點困難。阿依努人歷經百年的文化斷層,還想文化復甦也是很拚。
依此政策趨勢,以樺太島阿依努人為題材的《熱源》適逢其會一舉拿下本屆直木賞大獎,除了本書的確是文筆優秀、情感動人又真實考究以外,我想也有幾分是政治正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