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7850130250b (1).jpg

這一年有哀悼、有歡笑、有閱讀、有回憶、有環繞的愛,

我們在失去後放下,然後,從悲傷中找回丟失的自己

 

「這本書提供了慷慨的陪伴,以及一種自己也被理解的撫慰之感。」──《舊金山紀事報》

 

★一場思辨和療癒的盛宴,關於救贖與回憶的自我治癒之作

★各界好評不斷「傑作!我笑著、哭著,希望能成為這個讀書會的一份子!」

 

安妮在兩年內接連失去了一對雙胞胎妹妹,被卡崔娜颶風一夜間奪去了棲身之所,接著如家族靠山般的父親被癌症侵蝕了健康,而後離世。她同時發現,身邊的親友也正遭受各種痛苦,感情破裂、婚姻觸礁、棘手的育兒問題、失業、財務危機以及意料之外的威脅──他們努力假裝快樂,其實都在面對各自的傷痛──她問自己:「遭遇人生的意外,該怎麼走出陰霾?」

「存在危機讀書會」就此誕生。

會員必須有些共同的特質:具有內省傾向、善良、有幽默感。有些人習於流連邊緣,有幾位則酷愛吸引注意。大家似乎都在尋找什麼,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而且很多人彼此不認識。他們每個月找一天相聚,在美酒、書、電影、音樂,與每個與會者的人生故事裡,透過詼諧的對話,探索生活與生存的意義、愛與恨,以及如何把自己過好。從托爾斯泰到莎士比亞,從但丁到西蒙波娃,在一場場的聚會上,在肋眼屋餐廳的五號桌、66號公路、監獄會面室甚至加護病房裡,他們逐漸領會各自面對人生的方式。

一年過後,安妮從深淵慢慢站起,她終於能與母親、與兄弟姊妹談論么妹們的自殺,談論父親的慈愛、專制、掙扎與隱藏的另一面,正視家庭裡一直被刻意忽視的傷痛。也許,即使是憂傷紮根最深的土壤,也能綻放出美麗和奇蹟的花朵。

人生像一場漫長的旅程,而「我們將繼續往下走,避開白鷺教堂下被鳥糞掩蓋的小路,這並不難,因為可以走的路,還有很多條。」


【心得】

《拯救悲傷的一年:追憶後治癒,我這樣找回了我自己》這是作者以自身經歷寫成的回憶錄,關於她如何撫慰治癒自己心靈傷痛的過程。

作者安妮遭遇一連串的打擊,包括—兩年內接連失去一對雙胞胎妹妹,她們都是是以自殺方式離世;又因為卡崔娜颶風毀壞家園,被迫得離家,一度還成為難民;父親罹癌,化療一陣子後還是過世了……

種種悲傷遭遇中,生活也是有好的進展,例如遇到終身伴侶(丈夫的前任妻子也死剛病逝,留下三歲兒子),不久後也懷孕了,但心中尚未真正平復的缺口在擴散,總有一種持續且不安的恐懼。有時採買時站在收銀檯前忽然茫然起來,看著剛買的物品發呆,或是開車開到一半忽然迷亂起來,哪怕孩子們就在後座,她對人生、養育孩子的方式都不自信了。

後來她與朋友有了成立ECRG(存在危機讀書會)的構想,細心地找合適的成員,這些人有共同的特質--常流露出一絲難過或緊張不安的內省傾向、善良、有幽默感的。

這個讀書會藉由選書推薦與朗讀,或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探索生活與生存的意義,如何讓自己過得好。由名人名著中得到啟發,也藉由十字苦路的宗教去充實整合世俗與性靈的儀式。

 

因為宗教與文化,還有我個人文學基礎不夠的關係,這讀書會的選書對我來說太哲學高深了,相當難懂。作者的心理療癒方式是適合文青的,讀者不用完全仿效,找出適合自己的思考靜心方式能達成目的就行。作者採用仿效耶穌受難的苦行路應該跟道教的媽祖出巡的意義相似吧?!總之藉由宗教的力量洗滌內心,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效果一定很好。

但我認為真正起作用的,還是這群朋友互相給予支持,追求生活的意義,才是最大的正向能量。

 


作者簡介

安妮.吉斯雷森Anne Gisleson
作品曾刊在《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牛津美國人》(The Oxford American)、《信徒》(The Believer)、《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等出版品上,也收錄在幾本文選中,例如《最佳美國人非必要讀物》(The Best American Nonrequired Reading)。她在紐奧良創意藝術中心教授創意寫作課程,與丈夫和兩個兒子住在紐奧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ㄚ芬 的頭像
    ㄚ芬

    傳說中的樹洞

    ㄚ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