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提到印度景觀,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泰姬瑪哈陵-世界七大奇景的完美建築。

純白大理石的高雅,對稱、平衡,融合了印度多宗教(印度教、回教、佛教...)特色,(圓頂弧線和一般的清真寺不相同)。


  


 

    這景點跟勝利之城一樣要換小巴或馬車接駁,換車時導遊發給每人鞋套和礦泉水,所以這裡可以不脫鞋,把鞋包套起來就行。

( 後來進泰姬陵建築物裡,才感受到不用脫鞋這點真是德政) 


    在入口處就有仿機場規格的安檢門,男女分列,隨身行李經輸送帶X光檢查、還用感測棒近身搜查,連我身上掛的飯店送的歡迎花項鍊都被要求丟掉,真是嚴格。

    進入之後,是寬敞的大道,左右兩邊是很人工的綠地跟迎賓館,很有大學校區的感覺,迎賓館上的白色小尖頂有紀錄年代的意義,建物型式雖然跟法第普西克里城很像,可是維護的態度讓兩地氛圍很不相同。



 
    親眼見到這舉世聞名的泰姬陵時,其實,並沒有甚麼崇仰的感覺,衝擊的應該是印象,這藍天下的雪白大理石建築所顯現的精緻高雅,和這些天所見的印度格格不入,彷彿是小姐與流氓般突兀。 

    文明的流傳是難以褒貶的功績,如萬里長城和埃及金字塔的建造,都是耗費了巨額的國力與人民的血淚。

同樣的,泰姬陵宣揚的偉大愛情下,掩藏的又是多少的怨恨?

只是隨著時光變遷,都變成了不起的建築成就。


   

 泰姬陵主體是純白大理石,也為了配合大理石的特性,除了鄰近河川以外,並在中間設有人工的水道;為避免地震時壓壞主體,周圍四座高塔都略為向外傾斜,當然視覺上看不太出來;

 

主建物左右各一座清真寺,一座是真的,一座是假的(又是為了平衡、對稱的美學)。 

主建物大理石上內外都鑲嵌著高貴寶石,可是卻不會淪落俗氣,這就是設計的高段了;環繞正面入口拱門的黑色文字是可蘭經,其實字大小是不一樣的,而從觀賞者的視覺角度看起來卻是一致的;

 

     一般所知、常見的泰姬陵,大多是如現在看到的純白,是白天的模樣;因為本身的建材色彩的特殊會隨著日光的變化映照而改變樣貌,清晨是金色;黃昏日落時,由昏黃、金黃、紅、暗紅、青色一路幻化,據說夜晚因月光投射,大理石閃映的青色光更是美,所以成了最新潮的參觀方式,門票價錢也因時段不相同。

 

在雨季時,雨水挾帶工業污染化學物質和土塵,泰姬陵則是被黃泥掩蓋的醜模樣,所以十分慶幸,現在雨季已經結束了。



    

     雖然此時是印度旅遊的淡季,不過這種國際級的景點還是很多遊客,(這些天到的景點都是印度本地人遠遠多過外籍遊客,就這裡除外),

這裡沒有推銷貨品的小販,只有些專門幫遊客拍照的印度人,他們會建議一些有趣的拍照動作,比方假裝用手拎住白色圓頂的尖塔,好像拎西瓜一樣。     


 

   登上白色泰姬陵平台才要脫鞋或套鞋套,站上平台回首眺望,可以看出迎賓館也是照著泰姬陵樣式興建的,又是對稱的設想吧?

雖然相似,白色大理石和紅色砂岩的建材就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很沒建築品味的我覺得:講究對稱、平衡的美學太極致了,連樹木排列都計算在內,太刻意了,很人工味。

(當初建造中正紀念堂的設計師,不知是否有點想抄襲泰姬陵,感覺有點像呢!)    


泰姬陵的土層不良,有日漸下陷的問題,所以再過幾年後,遊客就會被禁止進主建物參觀了,所以,能在這時來參觀,是一種幸運。     


 

 真正的棺木是在地下室,並不對外開放,一樓展示的是假的。室內禁止拍照,也沒有燈光,光線藉由牆面大理石的鏤空篩影進入,有點昏暗、氣悶。 

這裡和法第普西克里城裡的"白色軍師紀念館"一樣,會有要收費的"導遊",也一樣有濃濃的體味悶嗆( 還好大多數人都是換鞋套而不是脫鞋,少了一味),可是沒辦法,總不能又逃出去吧?就是不要多理會搭訕囉!


大概大家心情都一樣,所以在裡面的行進速度還不慢,很快就熬出來了。


繞出來到後面大平台,可以看見亞穆納河河岸風光(恆河離這還很遠,沒做功課的特價團遊客很多都誤會了),這景觀在泰姬陵之外,所以就沒有刻意整理,顯得樸素自然多了。

(劉姥姥我又要形容:很像關渡宮後面瞭望河岸的景象)


 很多印度人在此聊天歇腳,年輕人尤其多。看到我這外星人,大概覺得很新鮮,幾個人擠讓一番,派出代表比手畫腳表示要跟我合照,當然是好囉,難得像大明星呢

泰姬瑪哈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ㄚ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