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

戰爭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充滿時代精神,散發報紙氣味的官方語言,一種是被強行掩蓋的個人真實,像是女人的聲音,一如戰爭中不該有女人的臉...... 

 

2015諾貝爾文學獎系列作

百年第一人╳記者╳文獻文學獲獎 

作品授權52個國家,翻譯成47種語言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系列作,為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發聲

 

  2015是二戰終戰70周年,2015年ISIS持續恐攻,2015年難民潮中海灘的小男孩引起全球關注,2014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爆發危機,普丁的強人政治再次受到注目。這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亞歷塞維奇別具意義。她的文字說出了時代真相,紀錄了人民的苦難與勇氣。本書於1985年出版,但2002年才改寫完成,那些遭受譴責的片段終於得以完整呈現,說出時代的真相。

我們是女兵,也是女人 

  二戰期間,蘇聯發動一百萬女性上戰場,不同以往,所有絕對男性的崗位上全都有女人的身影,她們是狙擊手、砲兵、坦克兵、通信兵、機槍兵、游擊隊員、司機、空軍飛行員、傘兵、醫生、護士、戰地記者。

  談到戰爭,過去無數作品中充斥的是男性的聲音。但在這裡,不再有英雄,不再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壯舉、琳瑯滿目的勳章,或光榮與勝利,那些曾與男性並肩作戰卻緘默不語的女性,如今,透過她們的眼睛,戰爭有了不一樣的面孔。戰爭裡充滿的是髒污、跳蚤和流不完的血,但戰爭也是她們的青春、生活,甚至是初戀。

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戰爭後沒有女人的聲音

  雖然偶爾她們也想念長髮,想念裙子,甚至只是一隻耳環,但這統統不允許,在戰場上她們被抹去了女性的臉孔。像男人一樣與敵人廝殺。但戰爭後,她們卻被要求閉口不談戰場上的真相。

  當戰爭結束後,她們試圖返回一般生活,卻發現被人以奇特眼光注目,因為她們是女人,不會是英雄。她們口中傳述的戰爭不被認可,她們被教導只能說出男性視角的戰爭面貌。在作者訪談過程中,曾有為女性透露前一晚她的丈夫還在「教導」她如何講述戰場上的故事。這本書的出現,她們的聲音終於可以揭開被遺忘的過去,那些黑暗面重創了蘇聯人的心靈,他們從小熟悉的「我們是勝利者」的定論,在這些殘酷真相面前無立錐之地。

透過戰爭我們看見人性

  書寫的內容跨越1917年到今日,如同啟示錄般的文學,用多種聲音篇貼出時代全景,精確描寫人性與社會。不只是記錄事件和事實,也是記錄人類情感的歷史。我們因此了解在事件中,人們如何思考、理解、記憶,他們相信與否,他們面對哪些希望與恐懼。亞歷塞維奇說:假如我們不去記錄,在數十年後我們會很快地忘卻,或是拒絕面對。或許我們從來不明白何謂戰爭的真實,那不是英雄主義、家國光榮,或用戰爭換取和平所能掩蓋的,唯有透過如此貼近真實的文字,才能讓我們體悟戰爭的殘酷。今日在世界各地仍舊不時發生戰爭與恐攻,處於和平地帶的我們,唯有直視這些苦難,才能面對與理解,或許才能再次喚醒人性的良知,與了解生處和平地區的我們何等幸運。 


 【心得】

作者亞歷塞維奇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百年來第一人以記者身分獲獎的人,也因為這職業,她的作品是以文獻採訪紀實的方式寫成,跟此獎項歷屆得主的小說散文形式有很大不同。

我很少閱讀這種正式的「大書」,一聽到諾貝爾文學獎作者的書稿,直覺就是冷門又艱澀的,憑我這程度讀來想必如天書。國人對戰爭血淚題材也不陌生,例如從小教課書、新聞、紀念展都免不了的南京大屠殺事件,許多這類作品通常為了表現當時苦難,呈現得太寫實強烈反讓閱聽者避而不看。

而這本卻不是我預想的血淚悲憤路線,是從未曾接觸戰事的女人站上第一線,以少見的角度說戰爭,還滿好讀的。因為這書一開始就是針對一般報刊閱讀者的採訪文稿,而不是戲劇作品有鋪陳、暗喻,需要動腦深思的虛擬故事。也許是因為已經過40餘年了,受訪者都能平順心靜地說出經歷,並不流於煽情,也很意外「戰鬥民族」少女的天真熱情,和我們的也沒太大不同。

 

二戰時德俄才簽訂互不侵犯協定不久,希特勒就毀諾入侵俄國。

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大敵當前》就是講述二戰中德俄史達林格勒戰役,其中女主角就是一個出色的女兵,她不只能譯文,還是真的能上戰場開槍的士兵;而與男主角一起出任務的狙擊手也有一名女兵。只是看電影光注意帥哥演員,沒特別去想過女兵的問題,看這本才知道原來二戰時蘇聯參戰女性就有一百萬人。


二戰蘇俄很多女兵上戰場時才15、16歲,她們以為戰爭很快會結束,對作戰還抱著天真想法,不知道真正的戰爭是怎回事。有些人途中還找時間衝進商店買裙子、高跟鞋。女性天性使然,會把小花裝飾在槍把上。還有個喜愛紅圍巾的槍手因此暴露自己蹤跡......

但逐漸的,嚴酷的戰役改變了她們,她們和男性一樣勇敢堅定吃苦耐勞。在戰場上職務不僅有一般常見的護士或後勤,還有通信兵、狙擊手、飛行員、游擊隊員、火車司機、掃雷員這類理應是男性專屬的工作。 

身處第一線,男女危險性沒有區別,戰爭無情殘害的對象是不分男女老少。但戰後很少聽到關於她們的聲音,甚至在本國內都遭到歧視,很多人認為他們在戰場上只是出賣女性身體……四十前後的今日,還很多人被家人要求不要談及戰場上的事。

 

不知是共產國家的民族愛國教育比較洗腦,還是戰爭氛圍使然?這些人愛國心非常堅定,許多人原本都是條件不符合,使盡各種撇步才「鑽」進軍隊。當時有些戰士家屬都曾經或正遭共產迫害清算中,還是義無反顧爭取上戰場,非常讓人敬佩這種純粹的愛國心。

不禁想,台灣政局經常處於藍綠對決,影響使致民眾太有黨派之分,看國事政策也容易對人不對事。若外敵來襲,特別對手是對岸時,不知是否也像他們有一致對外的決心?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Svetlána Alexándrovna Alexiévich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 

  1948年生,記者出身。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電話被竊聽,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因此她2000年離開家鄉,受國際避難城市聯盟協助流亡歐洲其他國家。

   其作品以新文體寫成,此為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出現過的體裁。這樣的寫作技巧,來自俄國口述傳統。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透過拼貼許多聲音,使作品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是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

   她每部作品都花費數年書寫,訪問數百人,對象跨越數個世代,從1917年到今天。可說是關於蘇維埃靈魂的長篇史詩。其描繪的人性拼圖和提出的問題,使其作品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

  除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與1999年赫爾得獎,其作品獲獎無數,《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孔:二戰中女性的聲音》獲得2011波蘭安格魯斯中歐文學獎、2011波蘭理查德‧卡布辛斯基獎報導文學類。《車諾比的悲鳴》獲得2005全美書評人協會獎、1996瑞典筆會圖霍爾斯基獎。《二手時間:最後的蘇維埃》獲得2013法國文學界四大獎──法國梅迪奇獎散文類、2013德國藝文界最高榮譽──德國書商和平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ㄚ芬 的頭像
    ㄚ芬

    傳說中的樹洞

    ㄚ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8) 人氣()